足底筋膜炎
香港有不少熱愛的朋友,與運動員一樣都著重恆常訓練。不過日積月累的勞損及姿勢不正確,會對足底筋膜造成沉重壓力,形成足底筋膜炎。足底筋膜炎其實是種退化性足部疾病,日常生活中,腳掌承受來自全身的重量、給予人體良好的支撐。腳掌是由許多骨頭所組成,這些骨頭之所以能如此牢固,除了包覆在外層的肌腱與韌帶給予幫忙,位於腳底的足底筋膜也有不少功勞。
足底筋膜炎的成因
足部問題:影響扁平足的引致或步行姿勢不佳,就會影響站立時的體重分佈。若有扁平足 (pes planus)、空凹足 (pes cavus)、腳掌內旋、(overpronation)、長短腳 (leg-length discrepancy) 等先天腳部結構異常狀況,長期下來都會增加足底筋膜負擔,患者也較容易罹患足底筋膜炎。
運動因素:運動過度導致肌肉不堪負荷,進而讓足底筋膜過度拉伸,甚至造成微小撕裂傷,也會造成足底筋膜炎。特別個別運動的訓練和要求對腳跟及其組織構成壓力,如田徑、舞蹈。
肥胖導致:肥胖者的足部也會承受過多重量,而肥胖常伴隨運動不足,當腳部肌力不足,過重會令足底筋膜承受額外壓力,出現足底筋膜炎。
職業種類:工作要求,以長期站立來說,如教師、保安員、售貨員、工人。由於工作過程須長時間站立,罹患足底筋膜炎的機率也較高。
退化因素:當年紀越大,腳部肌肉、韌帶與肌腱逐漸退化,就會增加足底筋膜的負荷,因此足底筋膜炎常好發於40歲之後。
足底筋膜炎的徵狀
– 腳跟處按壓後產生疼痛
– 早上起床腳著地,腳跟出現刺痛,走路後可緩解痛感
– 久站、行走過久後,出現腳跟疼痛
– 腳掌大拇指向後扳時,腳跟產生疼痛
足底筋膜炎的治療方法
藥物治療:藥物可舒緩足底筋膜炎的不適感,常見口服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 (NSAID),或是口服皮脂類固醇 (corticosteroid)。而藥物注射也是治療之一,短期注射如皮脂類固醇、肉毒桿菌、自體血漿製劑等藥物,可改善患部的不適感,自體血漿製劑甚至有使患部組織再生的功能,醫生會視情況選用適當的注射藥物,患者應與醫生充分討論後再行治療。
物理治療:物理治療目的是透過電流(電療)、超短波等方式,刺激神經末梢,使擴張血管,改善患部血液循環,進而達到消炎與止痛目的。包含運動治療在內,以上治療方法可通稱為「保守療法 (conservative therapy)」,大部分患者可藉此脫離足底筋膜炎的糾纏,少部分無法改善症狀者,則可能使用以下療法。
光療治療:光療治療是自然療法,透過特定的紅外線波長及振動刺激體內細胞增生,將受損細胞和廢物帶走,把營養及補充元素帶到其區域。
手術治療:足底筋膜炎手術以「內視鏡足底筋膜切除術」為主,醫生會在患者腳部開一個小傷口,切開筋膜使其放鬆。
足底筋膜炎的預防和護理
六個日常護理 :
– 使用球體滾動腳底,達致按摩的效果
– 選擇合適的鞋履 / 鞋墊
– 減少長時間站立 / 行走
– 減少對足部高衝擊的運動
– 運動前應充足熱身
– 避免運動過度
– 控制體重
七個物理治療的動作 :
– 運動療法
– 抓毛巾運動
– 踮腳尖運動
– 腳踝運動
– 小腿後側肌肉訓練
– 足底筋膜牽拉運動
– 足底筋膜按摩